工业盐酱检验测试可能符合国家标准,酒鬼酒若按白酒国家标准检测检不出“塑化剂”……对于部分按现行国家标准无法从产品质量上察觉缺陷的食品安全事故,怎么办?记者昨天从省质监部门获悉,目前广东正在佛山试点探索和应用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来进行食品生产监控。质监部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对于从质量上的问题发现不了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监管主要从原料入手,“一经发现用非食用原料加工的行为立即打击查处。”
今年轰动国内的威极工业盐酱油案又有新情况。上周使用工业盐水生产酱油成品、半成品的三水五洋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新光在佛山中院受审时,供称其曾将掺杂过工业盐的酱油半成品卖给了广州、中山、江门等地多个酱油厂家,这中间还包括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及中山市中邦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广州致美斋公司方面也坦承,该公司去年曾向五洋公司采购少量酿造酱油半成品用以生产。“由于受芳村生产基地搬迁、产能短期下降的影响,去年曾向五洋公司采购少量酿造酱油半成品以衔接生产。”广州致美斋表示,该公司向三水五洋公司采购半成品酱油期间,对方提供了从正规合法渠道采购食用盐的发票作为其原料证明依据。
不过,广州致美斋并不承认其产品含工业盐。“致美斋从来就没使用工业盐或工业盐水酿造酱油,对所有采购的原材料在入厂时均严格按国家标准检验,检验合格才能用来生产。”广州致美斋公司方面日前向记者表示,该公司全部的产品在出厂前均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致美斋的产品检验也全部合格。
据了解,近年来,在调味品业,不少企业使用工业盐用来生产酱油及其它调味品的企业。工业盐并非食品添加物质,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其不允许使用到食品中。然而,与食用盐相比,工业盐价格比之便宜三四倍左右。
除了工业盐与食用盐之间价格差距大之外,吸引不少调味品企业使用工业盐的另一原因是,部分杂质少或部分非正规渠道流出来的工业盐,使用其生产酱油或其它调味品,检测时可顺利过关。
“目前监管部门对调味品企业是否使用工业盐,若单纯从抽检、检测来看,很难判断。”昨天,一位质监系统有关人士张明(化名)和记者说,部分工业盐在浸泡、形成盐水后使用到酱油中,若检测的话,其各项指标都可能符合国家标准,“比如今年广东在‘三打’行动中发现的佛山高明威极调味品公司,其产品在抽检时检测结果是显示符合规定标准的。”
一位酱业内人士也指出,酱油产品中国家标准检测的重金属项目只有总砷和铅,工业盐水浓度比较低,检测结果很可能就是合格的。据悉,现行酱油国标和食用盐标准中并未对“亚硝酸盐”有检验测试要求,对于工业盐的两项关键性辨别指标,相关的检验测试标准中并无涉及。
事实上,目前监管部门对企业是否违规使用工业盐也难以判断和监管。广东省质监局曾坦言,工业盐水在用于加工酱油稀释以后,对终端产品检验测试就难以发现是否使用工业盐水加工酱油,“对这一类从质量上的问题发现不了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我们主要从原料入手,一经发现用非食用原料加工的行为立即打击查处。”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此前向记者表示,质监部门将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查处力度。
不过,张明解释,监管部门对企业是否使用工业盐,往往通过食品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进货台账来察觉缺陷,比如食用盐,可通过企业的进货台账,看他们是否从正规盐务公司渠道进货、是否有合规发票、合同等有关的资料,若不是,则有几率存在使用不合法盐。
记者昨天获悉,目前佛山质监部门正在试点探索一种新的食品监管新模式,该模式应用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来进行食品生产监控。即根据HACCP原理通过对履职风险点做多元化的分析、排查及防控,对公司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危害分析,并制定出食品监管风险点和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控制点防控体系。
比如在“酱油——生产加工流程图”里就可以看到4个红色风险点,5个蓝色关键控制点。酱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各种风险点、控制点依次标注,流程图里明确提示:酱油生产不允许分装,而且每吨酱油用盐量为15%至18%,检查食用盐的使用量与酱油的产量是否匹配等。
广东质监部门表示,该体系主要是提高中小企业对生产关键点的认识和把握,来提升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系数,并推动佛山食品生产安全整体水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