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产业旺。仿佛一夜之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广袤田野“长”出一排排大棚。近年来,以设施大棚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型支柱产业。
在建始县乃至恩施州的蔬菜产业界,“老谭”的名声无人不晓。这位“种菜玩家”名叫谭建平,今年53岁,湖北秭归人,早年师从湖北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长期从事设施大棚蔬菜种植。是怎样的契机吸引这位土家汉子来到建始,带领乡亲种一方好菜地,种出好“钱”景?
建始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学习借鉴“火烧坪模式”,规模化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但由于露天种植靠天吃饭,菜贱伤农,蔬菜产业成了“鸡肋”。为盘活高山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县里从未停止招才引智的脚步。
2016年,建始县招商团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学习考察,特邀已是一家蔬菜公司首席技术官的谭建平到建始县考察。其间,谭建平被这里独特的立体气候、肥沃的土地等条件所吸引,决定来建始创业,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大棚蔬菜产业。
老谭的企业成立之初,选址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坪镇花鹿台村。“蔬菜老板来了,村里产业发展有戏了!”村干部和村民积极做出响应,主动腾地支持,为公司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棚蔬菜用水量较大,当时花鹿台村的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需求。得知这一情况,当地干部带队深山寻水,最终决定从数公里外的红珠河水库引水。“当时心里感觉比山泉水还要甜。”谭建平说。
创业初期,建始县民宗局主要负责人带队来到老谭的公司,一次次给他以鼓励,一次次送政策。6年时间里,先后为公司争取民贸民品政策贴息120余万元。这份诚意逐渐增强了谭建平扎根建始,做大做强高山大棚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乘车沿着宽敞的盘山公路进村,眼前,治理过的河堤宽敞坚固,潺潺河流清澈见底,两岸一排排蔬菜大棚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一块“漆寮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牌子格外醒目。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沼泽地。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始县看准了高山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由建始县慧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领衔打造的现代农业园落户花坪镇漆寮村,谭建平正是此公司的负责人。园区边建设、边育苗、边栽植,短短4个月,一片沼泽地里就“长”出了一排排玻璃温室大棚,种出了蔬菜。
“这简直是深圳速度!”参加开园仪式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武汉蔬菜大卖场负责人、州内外商超老板等都惊叹不已。
在谭建平和当地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建始高山大棚蔬菜产业异军突起,闻名州内外。各乡镇纷纷抢抓机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邀约企业进村入驻,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在花坪、高坪、业州、龙坪等乡镇,高山大棚蔬菜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型支柱产业。
看规模,瞧规范,眼见为实。前不久,建始县蔬菜产业链建设现场观摩及座谈会在花坪镇召开。
“震撼!惊艳!蔬菜住上了‘阳光房’!”与会者参观玻璃阳光温室蔬菜大棚之后,无不发出感叹。
“蔬菜种植‘阳光房’集品种研究展示、田间培训教学于一体,是一座智慧农业的‘播种’房,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谭建平说,他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农教结合,让慢慢的变多农民学会蔬菜种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谭建平积极探索农商、农教、农旅“三结合”种菜新模式,掀起别样种菜热,叠加效应尽显。自2020年在漆寮村建起第一座玻璃阳光温室蔬菜大棚以来,又相继在龙坪、红岩寺等地建起3座玻璃阳光温室大棚。
如今,前来这些“阳光房”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每次有种植户到访,谭建平都会带领大家先参观盆景蔬菜,边走边介绍,再结合演示文稿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智慧农业种植技术。因此,蔬菜种植户们亲切地将“阳光房”称为“农民大学”。
这些年,谭建平的“农民大学”里培养出了1500余名蔬菜种植职业农民,他们已成为建始县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定尽自己微薄之力,让各族乡亲过上美好生活!”谭建平默默地践行着心中誓言。
漆寮村村民冉世忠患有直肠癌,妻子体弱多病,父母都已八十多岁,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儿子身上。得知这一情况后,谭建平不仅上门看望,还安排他的妻子到蔬菜大棚上班,教给她种植技术。一系列暖心之举,点燃了冉世忠重拾生活的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谭建平的蔬菜基地里,有500多名工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这份工作让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改善了生活状况。凭借一技之长,“种菜玩家”谭建平干出了一番事业,也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许多岗位。
爱洒土家山寨情满怀,留下感人故事一串串。每年谭建平还会给福利院老人送葡萄,给县里的环卫工人送时令蔬菜,持续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招一个人才,兴一方产业。招才引智兴产业道路上,谭建平对未来信心十足:“力争把高山设施蔬菜产业打造成建始的一张‘金名片’,为建设‘康养金地·和美建始’贡献力量!”
下一篇:不合格食品销毁公司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