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云层,阳光洒向大地,但见层峦叠嶂的群山,漫山遍野的菜畖,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这是独属于临安西部高山蔬菜基地的独特美景。
临安高山蔬菜的种植,最早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十年来,从探索起步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临安高山蔬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临安高山蔬菜如何“高”出一筹、带动共富?
临安高山蔬菜的种植,最早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在省农科院、上海市农委的支持下,临安率先在两昌地区浪广村、平溪村,着手开展反季节高山蔬菜试种,利用高山冷凉气候成功种植夏秋番茄、甘蓝和甜椒。随后,又在白沙村开展试点。到1995年,种植培养面积扩大至2316亩,产量4632吨,产值695万元,由此奠定了我区高山蔬菜产业的基础。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临安又率先在全省开发应用“微蓄微灌”技术,破解了高山菜地灌溉难问题,不仅提高了产量与品质,还省时省工、节本增效,昔日的“靠天田”也变成了“致富田”。菜农种菜积极性高涨,种植区域也迅速扩张,形成了以番茄、四季豆、瓠瓜等为主的种植结构。同时,涌现了30余支产地营业销售队伍,将高山蔬菜销往杭州、上海及周边城市农批市场。
2006年,临安被列入全省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基地建设逐步加强,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涌现了一批以高山蔬菜为主导的示范基地,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多茬口的高山蔬菜生产格局。
2016年,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浪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五个基地被选为G20杭州峰会蔬菜保供基地,2023年,杭州临安锦兴农业和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成为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供应基地。
从2017年起,临安蔬菜基地建设中率先在全省推广GLP(GP)-832加强型钢架大棚,规模基地“微蓄微灌”设施全覆盖,主导推广了“稻-茄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和生产中集成应用“集约化育苗”“肥水一体化应用”“绿色防控”“设施避雨栽培”“山地茄子剪枝复壮长季栽培”等绿色增效技术,有力促进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区高山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是杭州城区夏淡蔬菜主要供应基地,也是全省山地蔬菜重点建设县和省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县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七月下旬,正值高山蔬菜全面上市之际。海拔800至1000米的杭州浪源高山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四季豆长势喜人。工人们戴着斗笠,拿着篮子,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采摘。基地负责人方锡高则驾驶着一辆运输车,上山下山,一趟趟将采摘下来的蔬菜及时运回打包。
“现在山下温度太高,四季豆、茄子已经慢慢下市了,我们这里温度要比下面低7至8度,蔬菜才刚刚成熟。”老方和记者说,由于海拔高,温差大,这些高山蔬菜的上市时间刚好弥补空档期,实现错峰上市。
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人工分拣后,第一时间进行打包、装车,随后发往良渚蔬菜批发商业市场,供应杭州、上海等城市。“今年市场行情好,泡椒批发价10多块一斤,每亩收入有万把块。”老方一边打包,一边向我们介绍,现在每天有近40名工人在采摘,多的时候一天要摘2吨左右的蔬菜。
老方的基地有高山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等多品种蔬菜350余亩,上市时间从7月初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而这些品种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高山番茄了。“相比其他的大宗蔬菜,番茄、辣椒等精细化品种,价值更高,更能卖出好价钱。”
在老方的大棚内,记者看到约两米高的番茄植株枝繁叶茂,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而在2016年以前,老方还种不出番茄。“山区温差大、雨水多,高温高湿加重青枯病的发生概率,且裂果率高。”
2016年,老方的基地被选为G20杭州峰会蔬菜专供基地,也是在这一年,杭州市农科院和基地进行合作,开展育苗、选种、技术推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就嫁接自己选育的一个品种,将它应用到高山番茄中,没想到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市农科院农艺师王同林表示,这项技术在临安推广以后,高山番茄产量上来了,如今清凉峰镇不少农户的基地也都种起了番茄。
从新品种试种到规模化发展,清凉峰镇目前已形成“以点带面”的农业产业格局,以绿源、浪源、锦昌、牧田郎四大蔬菜基地为主,带动颊口、新都、浙川等周边村,共同构成了一条繁荣的高山蔬菜经济带。为了逐步提升高山蔬菜产业,清凉峰镇还建成了蔬菜深加工中心和蔬菜育苗中心,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小番茄补货单:人民医院30斤、政府食堂50斤、春天小区10斤……”这两天,浙江丰之厨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瑶直言“太忙了,太忙了”。位于龙岗镇“浙西雪乡”高山蔬菜基地的400多亩茄子、青椒、小番茄已经大量成熟上市,采摘、送货、补货,陈瑶忙得不可开交。
陈瑶和记者说,这些蔬菜还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陆续种下的,眼下是第一次量产,每天可采摘五六千斤。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分拣以后,一部分送往良渚、勾庄蔬菜批发商业市场,进入线下商超,另一部分通过线上团购、抖音直播等模式,直达城市居民餐桌。
陈瑶表示,城区目前已经建了15个小区点位。“下午两点蔬菜送到临安城区以后,由配送员前往各小区派送,消费者当天就能吃到我们浙西雪乡的蔬菜。”
“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改革项目涵盖峡谷源、玉山、国石、太平、上溪和东塔6个村,共规划2000亩,其中一期提升改造1100余亩,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地力提升、绿色防控等内容。除了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基地还建有数字大屏、数控中心、农业传感物联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监测病虫害,实现种植、生产、销售全流程闭环。
上千亩的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可供应大批量优质高山蔬菜,那么,仓储、物流如何跟上?
在国石村,一个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集蔬菜仓储、分拣、冷链、物流及数字化功能的蔬菜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建成投用。公司CEO楼建芳介绍,该服务中心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保姆式”服务,重点解决蔬菜存储、运输、物流配送等难题,实现高山蔬菜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基地建成以后,能形成以‘浙西天路’为中轴的山地蔬菜‘1+N’集群带。同时,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机器换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集采配货、网络在线营销、电商托市等途径,积极推动临安蔬菜产业高水平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基地建成后还能够给大家提供“共富岗”,通过村集体抱团发展,实现以菜生财,以菜富民,以菜谋兴。
国石村党总支书记钱建飞和记者说,如今光他们村就有50多位村民在基地打工,按小时结算,“过去村里年纪大的村民都选择到城里务工,今年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依据市场运营情况,我们六个村村集体年底也能拿到分红。”对于高山蔬菜的未来,钱建飞认为结合浙西天路、农文旅融合,定能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无限。
1.以苦干实干担当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丨临安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⑤2.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丨临安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④3.好评率超99%!这项服务,临安8000余人在使用!4.有风险!这些“神器”,慎用!5.竹木废料变成油!这个博士生够“硬核”丨大学之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