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于养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是很常见的一味补药。黄芪又成黄芪,耆的意思是长,它又是补药之长,所以荣得此名而黄芪。由于它的功效之多,能够补虚、治宫寒、补五劳七伤、滋阴益气、对感冒也有很大的作用,现代医学也研究表明黄芪可提升身体免疫力、保肝护肝、利水消肿、强心作用,所以很多人大部分会选择黄芪来养生。
黄芪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泡水喝,十分便捷,所以很多人会觉得黄芪功效如此之多、吃的方法还这么简单,就会选择黄芪来养生,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黄芪的,
第一,阴虚患者不能食用。阴虚患者多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的症状,女性朋友多有少经或闭经,男性朋友会有亢奋遗精的症状。阴虚患者若食用黄芪性温、有助热的功效,就会导致伤阴动血。
第二,内有湿热的患者不能食用。有湿热体质的人群是因为体内湿气和热毒同时存在,常有头重脚轻、发热,口苦胸闷、尿短粗发黄等等症状,若体内有湿热的人食用黄芪,就会容易滞留邪气、加重湿热之病情。
第三,消食导滞的患者不能食用。有消食导滞的患者体内运化能力失调,体内各种毒素、湿气、寒气等等会淤积,因此导致体内湿毒过重,还会加重消化不良、气运不畅。
第四,阳证的患者不能食用。疮疡阳证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指身体上有脓毒,身上会有疼痛红肿的部位,若食用黄芪,就会导致体内毒气淤滞,加重疮疡病情。
以上这些人都不适宜食用黄芪水,但是正常的人长期食用或过量食用,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主要的还是上火,会导致心烦意乱、口干舌燥、失眠亢奋,若本就面临某种病症,例如感冒发烧,还会加快它们的发生,对很多疾病都有加重的趋势。
第一,黄芪羊肉汤。准备“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这是古代名医张仲景的药方,从古延用至今,很适合产后体弱、大病初愈的人食用,能够温中补血、驱寒止痛。
第二,鸡肉馄饨。准备鸡肉150g,人参、黄芪各10g,六颗去核的红枣,将鸡肉剁成碎馅后加入盐均匀搅拌备用,再将其包成馄饨,将黄芪、党参、红枣用小火慢炖煮汤、再下入鸡肉馄饨,煮熟后即可吃馄饨喝汤。此道配方需在空腹食用,可以治脾胃虚弱、人萎瘦黄。
第三,当归黄芪粥。准备30g黄芪和当归10g一起煮至汤汁,去渣取汁,将汤汁倒入粳米中再加入适量的水,煮至米熟,食用前加入红糖。此粥可以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失调,以及月经量少和颜色过淡。
第四,熟地黄黄芪羹。准备熟地黄和黄芪各20g,将它们放入砂锅中先浸泡半个小时,再用小火炖煮取汁,将100g芡实粉逐渐倒入至汤汁中,边搅拌边加热,搅拌成羹状后,离火冷却至室温后加入蜂王浆即可食用。此羹可以治疗老年性炎以及肝肾阴虚者。
第五,黄芪枳壳炖鲫鱼。将一条鲫鱼清洗整理干净后,用水浸泡片刻,将40g黄芪和15g炒炽壳一起与处理过后的鲫鱼放入锅中炖煮至熟烂,将黄芪和炒炽壳去除,再加入其他的调味料即可出锅享用。此汤适合胃下垂、脱肛者食用,可以改善。
黄芪虽然补身,但是也不能多吃,需要酌量而食,否则身体没有滋补到,反而引发了一大堆的副作用。作为中药的黄芪,其实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是最安全的。那么就从今天开始,正确食用黄芪,让自己的身体更上一层楼!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