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app入口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蔬菜
马端斌:以柔制胜 依道育人
来源:华体汇app入口    发布时间:2025-03-16 17:08:29

  从2021年退役后执教北京女子柔道队,马端斌已经“转行”三年多了。接手北京女子柔道队时,这支队伍状况正处于低谷期,全队只有30多名队员,连参加比赛的七个重量级别的人数都凑不满。在近十年的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上,成绩也不突出。

  在马端斌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7月,在温州举办的全国柔道锦标赛中,北京女子柔道队派出15名运动员参赛,队员于丹获得70公斤柔道项目金牌,这是北京女子柔道队首次在这一个项目上摘金。2024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柔道冠军赛中,北京女子柔道队派出11名运动员参赛,队员蒋秀芝获得52公斤柔道项目金牌。

  新年一过,马端斌又忙了起来,他要为2025年11月召开的第15届全运会做准备。

  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顶级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为中国奥运会代表队选拔人才、锻炼新人的比赛。为了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全运会,马端斌把给队员们制定的训练强度和难度又提高了一档。

  每天的训练从早上6点开始,先跑步热身,7点半到8点结束晨跑,9点半,队员们准时开始力量训练。在超过1000平方米的训练场上,几十名女孩一对一地练习着力量对抗——被摔或者去摔对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几个小时。

  马端斌就站在两米开外,仔仔细细地观察着队员们的动作。在训练场上,他是出了名的要求严。不仅训练强度大,对技术动作的要求也很高,有时还会亲自示范动作,“技术动作幅度越大,拉手动作就会越紧,越容易得分。”

  “我们都在互相努力适应,他在了解我们,我们也在了解他。”队员胡冉说,“训练中的马教练很严苛,但生活中,他像大哥哥一样细心呵护着我们。”

  13岁之前,马端斌只是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桦树甸子村里一个普通的少年。日常生活里除了上学,就是在家干农活,夏天凌晨2点就要起床割玉米,干到4点多回家睡觉,7点再爬起来上学。那时,他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他记得,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件属于自身个人的新衣裳。直到有一年,刚参加完省运会柔道比赛的哥哥穿着新运动服回家探亲,马端斌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他决定去练柔道,也要穿上“漂亮”的运动服。

  吃饭时,他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彼时,家里的哥哥马端正和堂姐颜秀珍都已经是国内有名的柔道运动员,也都获得过全国比赛的冠军,堂姐颜秀珍还是本溪市体校的女子柔道队主教练,但家人都不看好马端斌从事这项运动,而且他的身体条件也不好。他发育较晚,体型瘦小,男子柔道最小级别是60公斤,他只有35公斤,不仅力量小,跑得也慢。但后来哥哥的启蒙师傅去他家,得知他也想练柔道,说服了一直反对的父亲,送马端斌去了体校。“年龄小,能吃苦,更容易出成绩。”教练说。

  但练了三年,马端斌也没练出成绩,一次全国比赛都没参加过。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北京男子柔道队找到了他,让他到北京队试试。”大家都知道我哥哥体质好,总在比赛中得奖,就觉得弟弟应该也不会差。”马端斌说。

  大师哥刘仁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弱”,不仅身体弱,水平也弱。一开始训练,马端斌不仅扶不住20公斤的杆,连400米都跑不下来……这些给人生地不熟的马端斌的打击非常大。

  马端斌说,他反复思考,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他决定拼一把——“别人行,我也行”。下定决心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找比自己强的队员做对抗训练,“那会儿就是不怕摔,玩儿命地摔。”马端斌说,一个月后,他成功“摔”过了一名73公斤级的队员,拿到人生当中的第一笔工资——300元。

  马端斌的刻苦和努力,刘仁旺都看在眼里,作为已经参加过全运会的大师哥,刘仁旺没少在训练中给他讲“摔”的技巧,还跟他一起练,为此,马端斌特意去找教练,要求和刘仁旺同住一个宿舍。

  尝到被表扬和拿工资的“甜头”之后,马端斌开始了负重跑训练。做力量训练时,他会仔仔细细地观察常被教练表扬的队员,看他们如何发力,动作怎么做才能做得漂亮,甚至录下训练视频去揣摩。很快,他也成了经常被教练表扬的队员之一。

  在国家队,16岁的马端斌是最年轻的队员。每天,他都会仔细观摩国家队队员的训练。他发现,得过冠军的运动员都“摔”得很聪明,“格局要大,才能持久。”

  他根据自身条件盘算了一下,给自己定了个短期目标,“努力训练,应该能战胜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更高的目标则是拿到全国冠军,进而拿到参加世界级比赛的门票,通向国际比赛的领奖台。

  他开始有意识地跟那些拿过冠军的师哥、师姐聊天,把他们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反复揣摩学习。但这还不够,在国家队,训练的艰苦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比他会“摔”的人太多了,每一次对抗训练中的摔倒与挣扎,都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山峦,但马端斌咬牙坚持下来。

  马端斌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并整理出来,在脑海中一遍遍模仿对抗,融会贯通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脑子好像“开了窍”。那一段时间,他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思路都有了新的方向——训练中,他会专门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动作和技巧,也经常运用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的战术和思路。

  然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预选赛中,马端斌因年龄太小且脚踝受伤,没能参加积分赛,从而无缘代表中国队出战。他憋着一口气,还没等伤势完全好,就又投入到训练中——陪着要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刘仁旺一起“摔”。在陪练中,将自己的成绩又提高了一大截。

  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上,19岁的马端斌夺得了男子柔道66公斤级的冠军。两年之后,他又在世界大会上再获66公斤级的铜牌,这也是中国队在本届世界大运会男子柔道项目中的唯一一枚奖牌。

  2013年,马端斌在第12届全运会66公斤级的决赛中,击败上届全运会60公斤金牌得主刘仁旺,蝉联冠军。

  “我们对彼此的打法都很了解,所以在临上场的前一刻,我决定改变战术。”马端斌说,拼实力和能力,他摔不过刘仁旺,刘仁旺闭着眼睛都知道他要干什么,所以在那场比赛中,马端斌一改先防守再进攻的打法,直接积极进攻,快速结束了“战斗”。

  2016年7月18日,参加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代表团成立,马端斌名列出征名单。他特别兴奋,哥哥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出征前,他反复观看之前几届奥运会的柔道比赛,把国外运动员的技巧、战术等都记录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一段近乎疯狂的训练模式。每天清晨6点就开始负重跑,跑完之后就做对抗训练。力求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每一次战术运用都恰到好处。

  然而站在奥运的擂台上,每名运动员都是“搏命”的打法,马端斌的压力也空前地大。在八进四的比赛中,他遭遇了日本奥运会铜牌得主。那场他打得很艰难,拼尽全力却依然难敌对手,最终止步八强,没能获得奖牌。

  当天,马端斌还在微博中写道,“虽然自己尽力了,也发挥出了自己训练的水平,对比赛我没有遗憾,对成绩我终生遗憾。”

  奥运会的失利对他打击很大,他想放弃了。那一段时间,他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于是就离开了柔道队,去北京体育大学读书,学习运动训练学。“我的运动成绩比较突出,也有留下来工作的机会,所以就想着学一个与之有关的专业。”他说。

  学习之余,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看书、练字、找朋友聊天……可只要闲下来,他还是会想训练场、赛场,会反复琢磨那些技术动作。他发现了自己舍不得“柔道”,也不甘心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我觉得我还能战。”2017年,他又重新再回到柔道队训练。就在归队当年的第13届全运会柔道项目66公斤级比赛中,他摘得银牌。四年后的2021年,14届全运会66公斤级决赛中,马端斌再摘金牌。

  2016年里约奥运会止步八强那场比赛,是马端斌内心始终过不去的坎儿。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希望可以突破自己,打一场翻身仗。

  常年带伤训练和比赛,加上年龄慢慢增长,肌肉成型,让赛前控制体重变成了一件特别艰苦的事情。为了能在大赛前保持66公斤级别的体重,赛前几天,甚至一周,他啥东西都不敢吃,连水都不敢喝,甚至不敢洗澡。

  然而新冠疫情使得东京奥运会延期举行,国际柔道联盟的一切国际赛事也都停止并延期了一年。那一年,马端斌反复在降重——比赛——降重——再比赛中打转,身心俱疲。最终,他决定不再为难自己,选择退役。

  退役后的马端斌,选择在2022年加入北京女子柔道队,成为一名教练。一开始,有不少队员对他执教女子队提出质疑,“她们觉得我是男子运动员,我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很多技巧和思路,她们没办法用。”马端斌说,有一次,又有队员在训练时对他提出质疑,认为他的技术动作和战术并不适合女运动员赛场上使用,直言他不适合执教女子柔道队。

  他把自己当运动员时那股倔劲儿用在了当教练上。他跟队员们打了个赌,“只要听我的,用我的训练方式训练,我肯定能让你们在比赛中提高成绩。”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磕磕绊绊的磨合。马端斌坚信,每个队员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有不一样的性格、天赋和成长轨迹。因此,他在训练中格外注重个性化培养。对身体素质出众但技术不够细腻的队员,他会耐心地指导她们打磨技术细节,从抓握的力度到脚步的移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讲解和示范;而对于技术较好但心理素质欠佳的队员,他则会通过模拟比赛、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她们增强自信心,提高在大赛中的抗压能力。

  他还强调,教练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要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找到最适合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是培养优秀柔道运动员的关键。”马端斌说。他提倡运动员们先学习理论,再去实践中应用,他还会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反应和进步,不断地对训练计划做调整。这样做才能够让运动员在面对挑战时,能更从容不迫、有的放矢。

  跟着马端斌练了两年,队员蒋秀芝心服口服,“柔道的技术、战术很重要,了解对手很重要,团队也很重要。”蒋秀芝说,马教练的理念是,柔道虽然是个人项目,但没有大家共同努力训练,没有整个团队的支持和鼓励,个人也不可能赢得比赛。

  如今,马端斌在担任北京女子柔道队主教练之余,还在为柔道项目作推广和宣传,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柔道,投身到这个体育项目当中,“柔道不单单是一种运动方式。我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有自律、尊重、团队协作的品质,更希望这些品质成为她们的生活态度,将来受益一生。”马端斌说。

上一篇:我国食物安全法再次进行审议

下一篇:冰雪春天丨冰雪装备制造“吉”速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