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龙泉大街计算办主任李玉和普查员张道蓉走进顶梵宇村时,已是下午两点半。沿着小路走上十多分钟,便是农户林贞云的家。“你家养了几头猪?种了什么蔬菜?”一进门,李玉就笑呵呵地聊开了,农业普查的问题就藏在这些“拉家常”的言语中。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普人,已参加过前两次全国农业普查。跟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全方面展开,他再次带着自己编写的农普讲义走上讲台,走进田间地头……
前往村民家的路上,李玉脚下生风,走得飞快,“28年了,慢不下来,慢下来就觉得时刻来不及。”在他心里,农业普查是件大事儿,这是全方面了解“三农”开展变化状况的严重国情国力查询,磨蹭不得。
给普查员、普查辅导员和事务主干进行辅导,也是李玉的作业之一。我们都喜爱叫他“李老师”。作为龙泉驿区农业普查技术顾问,他的严厉在全区出了名。
在龙泉驿区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质量管理训练会上,李玉发问:“马铃薯是蔬菜仍是粮食?”不少人对此大眼瞪小眼。李玉说,马铃薯是粮食,但在农业普查中,我们有时会写成蔬菜。“一个小细节犯错,会影响整个农业普查的准确性。”犯错,在他的字典里是不允许的。有一次,在审阅普查员报上来的普查表时,只看了一眼,他就发现了问题。农户只要两分地,却填报了同季栽种的茄子和辣椒各两分地,与现实相悖,李玉当即发火,狠狠地批评了普查员。
虽已52岁,李玉仍对学习充满热情,267页的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归纳材料,他看了4遍。“年岁大了,有些当地记不住,我就边看边手写。”他的笔记无处不在,簿本上,普查表上,“有时走路,走着走着想到一个新问题,没有笔,只要用手机记下来。”三次农业普查下来,他编写的一部农业普查训练讲义多达数万字。10年后,下一个全国农业普查立刻就要降临,“我那会还没退休吧,期望还没退休,由于我还想持续做下去。”成都晚报记者 胡科 拍摄报导